汉字 | 彭 |
释义 | 彭07642![]() 音 《唐韻》《集韻》:薄庚切; 《韻會》《正韻》:蒲庚切,𡘋音棚。 《說文》:鼓聲也。 義 又,軍器。 《釋名》:彭排,軍器也。彭,旁也,在旁排禦敵攻也。 義 又,水名。 《左傳・桓十二年》:伐絞之役,楚師分涉於彭。 【註】彭水,在新昌衞縣。 義 又,國名。 《書・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傳】盧彭,在西北。 義 又,地名。 《詩・鄭風》:淸人在彭。 【傳】衞之河上,鄭之郊也。 《春秋・文二年》:晉侯及秦師戰于彭衙。 【註】馮翊郃陽縣西北有彭衙城。 義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彭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 義 又,彭盛,縣名。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都彭城。 【正義】徐州縣。 《後漢・郡國志》:彭城國,彭城縣,古大彭邑。 義 又,彭亡,聚名。 《後漢・郡國志》:武陽有彭亡聚。 又,〈岑彭傳〉:彭至武陽,所營地名彭亡。 義 又,彭蠡,湖名。 《書・禹貢》:彭蠡既豬。 《前漢・地理志》:豫章郡彭澤縣,彭蠡澤在西。 義 又,彭門,山名。 《後漢・郡國志》:蜀郡湔氐道縣前有兩石,對如闕,號曰彭門。 義 又,姓。 《史記・楚世家》:陸終生六子,三曰彭祖。 【註】虞翻曰:名剪,爲彭姓,封於大彭。 〈鄭語〉:彭姓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 《廣韻》:《左傳》楚有彭仲爽,漢有大司空彭宣。 音 又,《韻會》:逋旁切; 《正韻》:博旁切,𡘋榜平聲。 《玉篇》:多貌。 《詩・齊風》:行人彭彭。 【釋文】彭,必旁反。 義 又,《玉篇》:盛也。 《韻會》:壯也。 《詩・大雅》:駟騵彭彭。 《集韻》:强盛貌。 義 又,《廣韻》:行也。 《詩・小雅》:四牡彭彭。 【傳】彭彭,不得息也。 義 又,《廣韻》:道也。 音 又,《集韻》:晡橫切,音閍──衆車聲也。 音 又,《韻會》《正韻》𡘋蒲光切,音旁。 《韻會》:近也。 《正韻》:旁也。 《易・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 【疏】彭,旁也。 義 又,《類篇》:彭亨,驕滿貌。 韓愈〈城南聮句〉:苦開腹彭亨。 義 又,《詩・魯頌》:有驪有黃,以車彭彭。 劉歆〈遂初賦〉:求仁得仁,固其常兮;守信保己,比老彭兮。 義 又,與「魴」通。 《公羊傳・成十八年》:晉侯使士彭來乞師。 【註】二傳士彭作士魴。 卷別:考證・寅集下愛日堂藏本:第 217 頁,第 1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47 頁,第 23 字 【考證】① 《釋名》彭排,車器也。謹按,急就篇補註引釋名,車作軍。據改。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