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爨 |
释义 | 爨15973 古文: 𤑖![]() 音 《廣韻》:七亂切; 《集韻》《韻會》《正韻》:取亂切,𡘋音𥨥。 《說文》:齊謂之炊爨。臼象持甑,冂爲竈口,廾推林內火。 《玉篇》:竈也。 《詩・小雅》:執爨踖踖。 【傳】爨,饔爨、廩爨也。 【疏】饔爨以煑肉,廩爨以炊米。 《周禮・天官・亨人》:職外內饔之爨亨煑。 【註】爨,今之竈,主於其竈煑物。 《儀禮・士昏禮》:大羹湆在爨。 【註】爨,火上。 義 又,姓。 《華陽國志》:昌寧大姓有爨習。 〈蜀志〉:建寧大姓。 〈蜀錄〉有交州刺史爨深。 義 又,《集韻》或作熶。詳熶字註。 音 又,取绢切,音縓──炊也。 音 又,七丸切,音攛──義同。 《周禮・夏官・挈壷氏》: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註】以火炊水。 【按】《周禮》《詩傳》《釋文》爨俱音七絃切,繹經傳爨字之義,大約動音爲平聲、靜音爲去聲。然《左傳・宣十五年》【傳】「析骸以爨」註:爨,炊也。及《孟子》以𨥏甑爨,似皆宜讀平聲。乃《孟子》無釋文,《左傳》釋文亦音七亂反。則平、去又未嘗拘也。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