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董 |
释义 | 董25943 古文: 𦱦 部首:艸 筆畫:9 總筆畫:15注音:ㄉㄨㄥˇ,ㄓㄨㄥˇ拼音:dǒnɡ, zhǒnɡ卷別:申集・上卷武英殿刻本:第 2500 頁,第 13 字同文書局本:第 1045 頁,第 23 字標點整理本:第 1014 頁,第 11 字 音 《唐韻》:多動切; 《集韻》:覩動切,𡘋音懂。 《爾雅・釋詁》:董,督,正也。 《書・大禹謨》:董之用威。 義 又,《博雅》:固也。 義 又,深藏也。 《史記・倉公傳》:氣當大董。 義 又,《周禮・春官》辨九𢷎:四曰振動。 【鄭註】動讀爲董,書亦或爲董。振董,以兩手相擊也。 義 又,《玉篇》:藕根也。 義 又,董蕖。 《續博物志》:董蕖者,婆羅門云阿苗根,似白芷。 義 又,亭名。 《左傳・文六年》:改蒐于董。 【註】河東汾隂縣有董亭。 義 又,澤名。 《後漢・郡國志》: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澤。 義 又,姓。 《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龍多歸之,服事帝舜,賜之姓曰董。 又,〈宣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音 又,《集韻》:主勇切,音腫。 《羣經音辨》:短也,《左傳》余髮董董,今本作種種。 音 又,《字彙補》:董正之董,讀若督,東谷切。 義 《集韻》:通作蕫。 卷別:考證・申集上愛日堂藏本:第 605 頁,第 2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67 頁,第 8 字 【考證】① 《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颺叔安。謹照原文,「颺」改「飂」。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