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羆 |
释义 | 羆23354 古文: 𥀦 𥀍 𥀧![]() 音 《廣韻》:彼爲切; 《集韻》《韻會》:班麋切; 《正韻》:逋眉切,𡘋音陂。 《爾雅・釋獸》:羆如熊,黃白文。 郭璞【註】似熊而長頭高腳,猛憨多力,能拔樹木。 陸璣《詩疏》:羆有黃羆、有赤羆,大于熊,其脂如熊,白而麤理,不如熊白美也。 《爾雅翼》:羆則熊之雌者,力尤猛。 《書・禹貢》:熊、羆、狐、狸織皮。 《詩・小雅》:維熊維羆。 義 又,人名。 《書・舜典》:讓于朱、虎、熊、羆。 【註】四臣名。 音 又,《韻補》叶甫委切,張衡〈西京賦〉「若驚鶴之羣羆」,叶上綺字下纚字。 卷別:考證・未集中愛日堂藏本:第 544 頁,第 2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63 頁,第 56 字 【考證】① 《爾雅・釋畜》羆如熊,黃白文。 【註】似熊而長頭高腳,憨悍多力。謹照原書,「釋畜」改「釋獸」;「憨悍」改「憨猛」。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