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詩 |
释义 | 詩29537 古文: 𧥳![]() 音 《唐韻》:書之切; 《集韻》《韻會》《正韻》:申之切,𡘋始平聲。 《說文》:志也。 《釋名》:之也,志之所之也。 《書・舜典》:詩言志。 【傳】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詩言志。 《詩・國風・關雎序》:在心爲志,發言爲詩。 《前漢・藝文志》:誦其言,謂之詩。 《舊唐書・經籍志》:詩以紀興衰誦歡。 義 又,六詩。 《周禮・春官・大師》:敎六詩。 【疏】按詩上下,惟有風雅頌,是詩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賦興,故總謂之六詩。 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制作風雅頌之體也。 義 又,樂章也。 《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註】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 義 又,《類篇》:承也、持也。 《禮・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 【註】詩之言承也。 【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義 又,姓。 《後漢・南蠻傳》:詩索,交阯朱䳒人。 音 又,《字彙補》:讀作誅。 《荀子・王制篇》:修憲令審詩商。 【註】詩商,當爲誅賞。 〈樂論篇〉作審誅賞。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