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記 |
释义 | 記29376![]() 音 《唐韻》《集韻》《韻會》𡘋居吏切,音冀。 《說文》:疏也。 【徐曰】謂一一分別記之也。 《博雅》:識也。 《釋名》:紀也。 《玉篇》:錄也。 《廣韻》:志也。 《書・益稷》:撻以記之。 【傳】使記識其過也。 《禮・王制》:太史典禮執𥳑記。 【註】國有禮事,則豫執𥳑策,記載所當行之禮儀。 《唐書・于志寧傳》:左有記言之史,右有記事之官。 《關尹子・五鑑篇》:昔遊再到,記憶宛然。 義 又,《博雅》:書也。 《前漢・蕭望之傳》:待詔鄭朋,奏記于蕭望之。 【註】記,書也。奏記自朋始。 《文心雕龍》:後漢始有公府奏記,記之言志,進己志也。 義 又,《正字通》:文符也。 《後漢・鍾離意傳》:少爲郡督郵,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者,府下記案考之,意封還記,太守甚賢之。 義 又,官名。 《後漢・百官志》: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 義 又,與「其」通。 《字彙補》:助語辭。 《詩・王風》:彼其之子。 【箋】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 音 又,叶苟起切,音几。 崔琰〈述初賦〉:望高密以亟征,戾衡門而造止;覿游夏之峩峩,聽大猷之篇記。一說本作紀,紀與止叶,譌作記。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