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湫 |
释义 | 湫14463![]() 音 《唐韻》《韻會》《正韻》:卽由切; 《集韻》:將由切,𡘋音啾──北人呼水池爲湫。 義 又,水名。 《說文》:有湫水,在周地。 《史記・封禪書》:湫淵祠朝那。 【註】湫淵,在安定朝那縣。 義 又,懸瀑水曰龍湫。 義 又,憂愁貌。 《春秋繁露・陽尊隂卑篇》:湫湫者,悲愁之狀也。 義 又,涼貌。 宋玉〈高唐賦〉:湫兮如風。 音 又,《唐韻》:子了切; 《集韻》:子小切,𡘋音剿──湫,隘也。 《左傳・昭元年》:壅閉湫底。 【註】湫謂氣聚,底謂氣止,皆停滯不散之意。 又,〈昭二年〉:湫隘器塵。 【註】湫,下也。 又,地名。 《左傳・莊十九年》:楚子伐黃,還及湫。 音 又,《集韻》:雌由切,音秋──義同。 音 又,《廣韻》《集韻》𡘋在九切,音愀──義同。一曰洩水瀆也。 又,《集韻》:兹消切,音焦──夫湫,亦地名。 音 又,宗蘇切,音租──人名。 《左傳》:魯有子服湫。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