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藉 |
释义 | 藉26675 古文: 𧃫![]() 音 《唐韻》:慈夜切,音躤。 《說文》:祭藉也。 《易・大過》:藉用白茅。 【註】薦藉于物。 義 又,《禮・曲禮》: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註】藉,藻也。 【疏】凡執玉,必有其藻,以承于玉。 《儀禮・聘禮》【註】:藉謂繅也,繅所以蘊藉玉。 義 又,《孟子》:助者,藉也。 【趙岐註】猶人相借力助之也。 《戰國策》:藉兵乞食于西周。 義 又,《前漢・薛廣德傳》:廣德爲人溫雅有醞藉。 【註】寬博有餘也。 義 又,《後漢・隗囂傳》:光武素聞其風聲,報以殊禮,所以慰藉之良厚。 義 又,《綱目集覽》:身之所依曰藉。 義 又,《釋名》:咀藉也,以藉齒牙也。 音 又,秦昔切,音籍──狼藉,離披雜亂貌。 《前漢・江都易王傳》:國中口語藉藉,無復至江都。 義 又,〈周語〉:宣王卽位,不藉千畝。 《前漢・文帝紀》:其開藉田。 義 又,《榖梁傳・哀十三年》: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 【註】藉謂貢獻。 義 又,《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 【註】藉,繩也。 義 又,《史記・武安侯傳》:今吾身在也,而人皆藉吾弟。 【註】藉,蹈也。 義 又,姓。 《國語》:藉偃,晉大夫。 音 又,《唐韻古音》讀胙。 《史記・商君傳》【註】:《新序》論,周室歸藉。 【索隱】藉音胙。 音 又,《韻補》:秦二切。 班固〈西都賦〉:原野蕭條,目極四裔;禽相鎭壓,獸相枕藉。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