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鼉 |
释义 | 鼉40110![]() 音 《唐韻》:徒河切; 《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𡘋音駝。 《說文》:水蟲。陸璣云:鼉似蜥蜴,長丈餘,其甲如鎧,皮堅厚可冒鼓。 《詩・大雅》:鼉鼓逢逢。一說鼓聲逢逢,象鼉鳴。 《續博物志》:鼉長一丈,其聲似鼓。 《𡌨雅》:鼉鳴應更,吳越謂之鼉更。 又,鼉欲雨則鳴,里俗以鼉識雨。 《禮・月令》:季夏,天子命漁師伐蛟、取鼉、登龜、取黿。 音 亦作鱓。 《呂氏春秋》: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浸,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鱓,卽鼉也。 又,《史記・晉世家》:曲沃桓叔子鱓。 【索隱】鱓,音陀。 音 又,《集韻》:唐干切,音壇。 又,時戰切,音繕──義𡘋同。 音 又,叶徒沿切,音田。 馬融〈廣成頌〉:左挈夔龍,右提蛟鼉;春獻王鮪,夏薦𪔀黿。 卷別:考證・亥集下愛日堂藏本:第 907 頁,第 2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82 頁,第 32 字 【考證】① 以其尾鼓其腹,其音鱓。謹照呂氏春秋原文,鱓改英。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