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鬱 |
释义 | 鬱37949 古文: 𦉠![]() 音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𡘋紆物切,音罻。 《說文》:木叢生者。 《詩・秦風》:鬱彼北林。 【傳】鬱,積也。 【疏】鬱積而茂盛。 義 又,《詩・豳風》:六月食鬱及薁。 【傳】棣屬。 【陸璣疏】其樹高五、六尺,其實大如李,色正赤,食之甘。 義 又,《書・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 【疏】鬱陶,憤結積聚之意。 義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鍾弇則鬱。 【註】聲不舒揚。 義 又,《禮・內則》:鳥皫色而沙鳴鬱。 【註】鬱,腐臭也。 義 又,《左傳・昭二十九年》:鬱湮不育。 【註】鬱,滯也。 義 又,《爾雅・釋言》:鬱,氣也。 【疏】謂鬱蒸之氣也。 義 又,《廣雅》:鬱,長也。 義 又,《廣韻》:鬱,幽也、悠思也。 義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 義 又,水名。 《山海經》:鬱水出象郡。 義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干祿字書》:俗作欝。 義 又,與𩰪通。 《周禮・春官》:鬱人和鬱鬯,以實彝而𨻰之。 【註】鄭司農云:鬱,草名。十葉爲貫,百二十貫爲築,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鬱爲草若蘭。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