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酇 |
释义 | 酇33033![]() 音 《廣韻》《正韻》:作管切; 《韻會》:祖管切,𡘋音纂。 《集韻》:聚也。 《周禮・地官・遂人》:四里爲酇,五酇爲鄙。 又,《禮・樂記》:綴兆。 【註】綴,謂酇舞者之位也。 又,〈奔喪〉:乃爲位。 【註】位有酇列之處。 音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子旰切,音贊──地名。 《玉篇》:南陽有酇縣。 《前漢・蕭何傳》:封爲酇侯。 音 又,《廣韻》:在丸切; 《集韻》《韻會》《正韻》:徂丸切,𡘋音鑽──義同。 音 又,《集韻》:才何切,音嵯。 《前漢・地理志》:沛郡有酇縣。 【註】莽曰:贊治。應劭曰:音嵯。師古曰:此縣本爲䣜,應音是也。 【按】《字彙補》:蕭何封國在南陽之酇,非沛之䣜,蓋南陽酇邑爲漢隂縣,旁有筑水,古曰筑陽。何少子延初封筑陽,其明驗也。班固以酇叶何,謂蕭何封邑,與何同韻,而莽又改䣜爲贊治,此其所以譌也。 音 又,與「醝」通。 《周禮・天官・酒正》三曰盎齊【註】:如今酇白也。 《釋名》:卽今之白醝酒也。宜作醝──在何反。 義 俗作鄼,非。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