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蠆 |
释义 | 蠆28013![]() 音 《唐韻》:丑犗切; 《集韻》《韻會》:丑邁切,𡘋音慸。 《玉篇》:螫蟲。 《詩・小雅》:彼君子女,卷髮如蠆。 【箋】蠆尾末揵然,似婦人髪末曲上卷然。 《孝經緯》:蜂蠆垂芒,爲其毒在後。 《左傳・僖二十二年》:蠭蠆有毒。 【註】《通俗文》云:蠆長尾謂之蠍。 〈魏志・華佗傳〉: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佗令溫湯漬其中。 義 又,人名。 《左傳・襄九年》:公孫蠆、公孫舍之,及其大夫門子,皆從鄭伯。 義 又,與「蔕」通。 張衡〈西京賦〉:睚眦蠆芥。 【註】蠆芥,刺鯁也。 音 又,《集韻》:他達切,音撻──義同。 義 或作䘍。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