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释义 15029
部首 筆畫14 總筆畫18注音ㄖㄨˊ,ㄦˊ,ㄒㄩ,ㄋㄨㄢˊ,ㄖㄡˊ,ㄖㄨㄢˇ,ㄖㄨˋ,ㄋㄨㄛˋ拼音rú, ér, xū, nuán, róu, ruǎn, rù, nuò卷別:巳集・上卷武英殿刻本:第 1562 頁,第 5 字同文書局本:第 656 頁,第 8 字標點整理本:第 604 頁,第 19 字

  《唐韻》:人朱切;
《集韻》《韻會》:汝朱切,𡘋音儒──水名。
《說文》: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洓。
《廣輿記》:濡水,出易州窮獨山,一名聖女水。

  又,水出蒼梧。
《水經注》:水出永豐縣西北濡山。

  又,漬也。
《詩・邶風》:濟盈不濡軌。

  又,滯也。
《孟子》:是何濡滯也。

  又,鮮澤也。
《詩・小雅》:六轡如濡。

  又,溺也。
《史記・倉公傳》:不亟治病,必入濡腎。

  又,溼也。
《禮・曲禮》:濡肉齒決。

  又,含忍曰濡。
《史記・聶政傳》:無濡忍之心。
【註】濡,潤也──人性溼潤,則能含忍。

  又,《集韻》《韻會》𡘋人之切,音而──水名。
《左傳・昭七年》:公與齊侯燕人盟于濡上。
【註】濡水,出高陽縣,東北至河閒鄚縣入易水。

  又,與「胹」通。
《禮・內則》:濡豚,濡雞。
【註】濡,謂亨之以汁和也。

  又,《集韻》:詢趨切,音須──義同。
  又,人余切,音如──安也。
《莊子・徐無鬼》:有濡需者。
【註】濡需,謂偷安須臾之頃。

  又,《唐韻》:乃官切;
《集韻》:奴官切,𡘋音渜──水名,在遼西。
《水經注》:濡水,出禦夷鎭東南。

  又,《集韻》:而由切,音柔──柔忍也。或作𠠐。
  又,《集韻》《正韻》𡘋乳兗切,音耎──與輭、軟同,柔也。通作耎。
  又,《集韻》:儒遇切,音孺──亦沾溼也。
  又,奴亂切──與渜同,沐浴餘潘也。
  又,奴臥切,懦去聲──水貌。
随便看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8 21: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