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貂 |
释义 | 貂30503 古文: 鼦![]() 音 《廣韻》:都聊切; 《集韻》《韻會》《正韻》:丁聊切,𡘋音雕。 《說文》:䑕屬,大而黃黑。 《後漢・輿服志》:武冠,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爲文,貂尾爲飾。 【註】應劭曰:貂內勁悍,而外溫潤。徐廣曰:貂,紫蔚采潤,而毛采不彰灼,北方寒涼,本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遂爲首飾。 《唐書・回鶻傳》:服貴貂豽,內貂䑕、靑䑕爲賦。 義 又,姓。 《戰國策》:貂勃。 【註】齊人。 義 又,《史記・貨殖傳》:狐鼦裘千皮。 《爾雅翼》:貂實䑕類,故字亦作鼦。 義 《正字通》:俗省作𪔹,非。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