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释义 02570
部首 筆畫2 總筆畫5注音ㄧˊ,ㄊㄞ,ㄊㄞˊ,ㄒㄧˋ拼音yí, tāi, tái, xì卷別:丑集・上卷武英殿刻本:第 401 頁,第 5 字同文書局本:第 172 頁,第 13 字標點整理本:第 100 頁,第 12 字

  《唐韻》:與之切;
《集韻》《韻會》:盈之切;
《正韻》:延知切,𡘋音怡。
《爾雅・釋詁》:台,我也。
【又】予也。
《書・禹貢》:祗台德先。
〈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又,《說文》:悅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又,《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台。
又,失也,宋魯之閒曰台。

  又,《唐韻》:土來切;
《集韻》《韻會》:湯來切,𡘋音胎。
《廣韻》:三台星。亦作能。
《周禮・春官・大宗伯》司中【註】:司中三能,三階也。
【疏】武陵太守《星傳》: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爲太尉,中台司中爲司徒,下台司祿爲司空,《史》《漢》皆作三能。

  又,姓。
《北史》有台氏。

  又,天台,山名,在會稽。
  又,州名。
《韻會》:本漢冶縣,宋爲赤城郡,唐改台州。
又,《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
【註】琅邪費縣南有台亭。
【釋文】台,敕才反,又音台,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讀。

  又,《集韻》:堂來切,音臺──台背,大老也,通作鮐。
《詩・大雅》:黃耇台背。
【箋】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
【釋文】台亦讀湯來反。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縣。
【又】樂浪郡蠶台縣。

  又,《集韻》:台谷,地名。
  又,《集韻》:祥吏切,音寺──嗣古作台。
《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
《今文尚書》作不台。



卷別:考證・丑集上愛日堂藏本:第 88 頁,第 2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40 頁,第 39 字
  【考證】① 《集韻》祥吏切,音寺。古文嗣字。謹照原文,「古文嗣字」改「嗣古作台」。② 《古文尚書》作弗台。謹照文選典引註古改今。弗改不。
随便看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8 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