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摩 |
释义 | 摩09932 古文: 𢳀![]() 音 《唐韻》:莫婆切; 《集韻》《韻會》《正韻》:眉波切,𡘋音磨。 《說文》:硏也。 《廣韻》:迫也。 《增韻》:揩也。 《易・繫辭》:剛柔相摩。 【註】相切摩也。 《禮・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 【註】相切磋也。 又,〈樂記〉:隂陽相摩。 【註】猶迫也。 《戰國策》: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 【註】摩言切近過之。 義 又,揣摩也。 《鬼谷子》:摩之符也內,內符者揣之主也。抱薪趨火,燥者先然。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 義 又,《方言》:滅也。陳之東鄙曰摩。 《史記・平準書》:姦或盜摩錢裏取鎔。 義 又,消摩。 曹毗《杜蘭香傳》:消摩自可愈疾,香以藥爲消摩。 音 又,《唐韻》《集韻》𡘋莫臥切,磨去聲──按摩也。 《孟子》:爲長者折枝。 【註】:折枝案摩,折手節解罷枝也。 音 又,《集韻》:忙皮切,音糜──漢有施摩神,荆巫所祠。 義 或作攠。 又,古與靡、磨𡘋通。 卷別:考證・卯集中愛日堂藏本:第 250 頁,第 1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49 頁,第 2 字 【考證】① 又揣摩也。 《管子・輕重篇》摩之符也內,內符者,揣之主也。 《鬼谷子摩篇》抱薪趨火,燥者先然。謹按,摩之符也內三句出鬼谷子不出管子。謹將管子以下三十字改爲鬼谷子摩之符也內,內符者,揣之主也。抱薪趨火,燥者先然。平地注水,濕者先濡。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