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怛 |
释义 | 怛08022![]() 音 《集韻》:得案切,音旦。 《說文》:憯也。 《前漢・武帝詔》:支體傷,則心憯怛。 音 又,《唐韻》《集韻》《類篇》《韻會》:當割切; 《玉篇》:丁割切,𡘋音妲。 《廣韻》:悲慘也。 《增韻》:驚也、懼也。 《莊子・大宗師》:無怛化。 《禮・儒行》【註】:言之不愊怛也。 【疏】愊怛,謂急促之意。 【釋文】怛,驚怛也。 義 又,勞也。 《詩・齊風》:勞心怛怛。 義 又,或作𢛁。 《詩・陳風》:中心怛兮。 《前漢・王吉傳》引《詩》作𢛁。 音 亦作憚,入聲。 《周禮・冬官・考工記・矢人》:則雖有疾風,亦弗之能憚矣。 【釋文】音怛,都達反。 音 或作𢘇,通作旦。 【按】隂復春云:《說文》得案切。 又,當割切。 又曰:怛,或从心在旦下作𢘇,音義皆同。是當以去聲爲本,入聲爲次。自《玉篇》怛、𢘇二字分音,相承巳久,《字彙》踵訛,《正字通》辨之未明,今爲剖正。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