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伊 |
释义 | 伊00324 古文: 𦯴 𠈽![]() 音 《唐韻》:於脂切; 《集韻》:於夷切; 《韻會》:幺夷切; 《正韻》:於宜切,𡘋音蛜──彼也。 《詩・秦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義 又,發語辭。 《詩・邶風》:伊余來墍。 又,〈小雅〉:伊誰云從。 義 又,維也。 《儀禮・士冠禮》:嘉薦伊脯。 揚雄〈河東賦〉:伊年暮春,將瘞后土,禮靈祇。 【註】師古曰:伊,是也。 義 又,鬰伊,不舒貌。 《後漢・崔寔傳》「智士鬰伊於下」,與「噫」通。 義 又,吾伊,讀書聲。黃庭堅詩「北窻讀書聲吾伊」,俗作吚。 義 又,伊威,委黍也。 《詩・豳風》:伊威在室。 【陸璣疏】伊威,一名委黍,一名鼠婦,在壁根下甕底土中生,如白魚者是也。 義 又,姓。 義 又,州名。本伊吾盧,地在燉煌大磧外,唐初內附,置伊州。 義 又,水名。 《山海經》「熊耳之山,伊水出焉,南入于洛」,與洢同。 義 又,《周禮・秋官》:伊耆氏。 【註】伊耆,古王者號,後王識伊耆氏之舊德而以名官,今姓有伊耆氏。 卷別:考證・子集中愛日堂藏本:第 30 頁,第 3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37 頁,第 27 字 【考證】① 《詩・邶風》伊余來曁。謹照原文,「來曁」改「來墍」。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