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外 |
释义 | 外04472 古文: 𡖄![]() 音 《廣韻》《集韻》:五會切; 《韻會》:魚會切,𡘋歪去聲──內之對,表也。 《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 〈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 《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 義 又,疏斥也。 《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 《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 義 又,度外,置之也。 《後漢・光武紀》:暫置此兩子于度外。 義 又,方外,散人也。 《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 音 又,《集韻》:五活切,音杌。 《黃庭經》:洞視得見無內外,存嗽五牙不飢渴,神華執中六丁謁。 音 又,叶征例切,音制。 《詩・魏風》「十畝之外兮」,叶下泄逝。 義 《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會意。 卷別:考證・丑集下愛日堂藏本:第 126 頁,第 1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42 頁,第 30 字 【考證】① 《禮・祭儀》禮也者,動乎外者也。謹照原書,「祭儀」改「祭義」;照原文,「動乎」改「動於」。② 《易・否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謹照原書,「否卦」改「泰卦」。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