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杅 |
释义 | 杅11483![]() 音 《唐韻》:羽俱切; 《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𡘋音于。 《公羊傳・宣十二年》: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於四方。 【何休註】杅,飮水器。 義 又,《類篇》:浴器。 《禮・玉藻》:【正義】浴時入杅,浴竟出杅。 義 又,《儀禮・既夕》【註】:杅亦作桙,盛湯漿盤也。 《荀子・君道篇》:槃圓而水圓,杅方而水方。 義 又,杅杅猶于于,自足貌。 《荀子・儒效篇》:杅杅富人,豈不貧而富哉。 義 又,大杅,山名。 《山海經》:崑崙之丘,黑水出焉,西流於大杅。 音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遣因杅將軍公孫敖築受降城。 【註】因杅,匈奴地名。 又,《集韻》:王遇切,音芋──義同。 音 又,《史記・秦本紀》:秦得燒掇焚杅君之國。 【註】一孤切,音烏。 【按】古文杅同杇,今分。 卷別:考證・辰集中愛日堂藏本:第 276 頁,第 1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50 頁,第 8 字 【考證】① 《禮・旣夕註》杅亦作桙,盛湯漿器也。謹照原文,「禮」上增「儀」字。器也改盤也。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