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望 |
释义 | 望11419 古文: 𦣠![]() 音 《唐韻》《正韻》:巫放切; 《集韻》《韻會》:無放切,𡘋音𧧄。 《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 《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 《詩・邶風》:瞻望弗及。 義 又,《詩・大雅》:令聞令望。 【疏】爲人所觀望。 義 又,《孟子》:望望然去之。 【趙岐註】慚愧之貌也。 【朱傳】去而不顧之貌。 義 又,《博雅》:覗也。 《韻會》:爲人所仰曰望。 又,責望。 又,怨望。 義 又,祭名。 《書・舜典》:望于山川。 【傳】皆一時望祭之。 《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音 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 《正韻》:無方切,𡘋音亡──義同。 《詩・小雅》:萬夫所望。 【釋文】協韻音亡。 義 又,《釋名》: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 《易・小畜》:月幾望。 《左傳・桓三年》【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爲弦,全照乃成望。 義 《韻會》:从壬,譌从王。 《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