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三 |
释义 | 三00010 古文: 弎![]() 音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 《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也,務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義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義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音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義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音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