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強 |
释义 | 強07519![]() 音 《唐韻》:巨良切; 《集韻》《韻會》《正韻》:渠良切,𡘋音彊。 《玉篇》:米中蠹。 《爾雅・釋蟲》:蛄䗐,強䖹。 【註】今米榖中小黑蟲是也。建平人呼爲䖹子。 《方言》:蛄䗐謂之強䖹。江東人謂之𧉪。 義 又,《爾雅・釋蟲》:強蚚。 【疏】強,蟲名也。一名蚚,好自摩捋者,蓋蠅類。 【又】強,𨢄捋。 【註】以脚自摩捋。 義 又,與「彊」通。 《廣韻》:剛強也、健也。 《禮・曲禮》:四十曰強,而仕。 【疏】強有二義,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強。二則氣力強也。 《中庸》: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音 又,《集韻》:勝也。 《禮・中庸》【註】:南方以舒緩爲強,北方以剛猛爲強。 義 又,《廣韻》:暴也。 《史記・田延年傳》:誅鉏豪強。 義 又,算家以有餘爲強。 〈古木蘭〉詩: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義 又,歲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丁曰強圉。 義 又,姓。 《左傳・莊十六年》:刖強鉏。 《廣韻》:後漢有強華奉赤伏符。 音 又,《廣韻》《集韻》《正韻》𡘋其兩切,彊上聲。 《集韻》:勉也。 《爾雅・釋詁》:勤也。 《禮・中庸》:或勉強而行之。 音 又,《韻會》:矯強。 《左傳・莊十九年》:鬻拳強諫楚子。 《荀子・臣道篇》:率羣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曰橋君。 【註】橋音矯。 義 又,勸也。 《周禮・地官》:正其行,而強之道藝。 【註】強,猶勸也。 《禮・學記》:強而弗抑則易。 【疏】師但勸強其神識,而不抑之令曉,則受者和易。 義 又,姓。 《廣韻》:〈前秦錄〉有將軍強求。 【按】後漢強華,前秦強求同姓。《廣韻》分二音,不知何據。 音 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其亮切,彊去聲。 《韻會》:木強,不和柔貌。 《前漢・周昌傳贊》:周昌,木強人也。 【註】言其強質如木石然。 音 又,《正韻》:自是也、㑃也。 《前漢・陸賈傳》: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於此。 【註】屈強,不柔服也。 《史記》作屈彊。 義 又,與「繈」通。 《類篇》:強,負兒衣。 《史記・魯周公世家》:成王少在強葆之中。 【註】《索隱》曰:強葆卽繈褓。 《正義》曰:強闊八寸,長八尺,用約小兒於背而負行。 卷別:考證・寅集下愛日堂藏本:第 216 頁,第 1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47 頁,第 20 字 【考證】① 《周禮・地官》止其行,而強之道藝。謹照原文,「止」改「正」。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