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弭 |
释义 | 弭07481 古文: 𢏱![]() 音 《唐韻》:綿婢切; 《集韻》《韻會》:母婢切; 《正韻》:莫禮切,𡘋音敉。 《說文》: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 《爾雅・釋器》: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 【註】今之角弓也。 【疏】李巡曰:骨飾兩頭曰弓,不以骨飾兩頭曰弭。孫炎曰:緣謂繳束而漆之,弭謂不以繳束骨飾兩頭者也。 《釋名》:弓末謂之弭,以骨爲之,滑弭弭也。 《詩・小雅》:象弭,魚服。 【傳】象弭,弓反末也。 【疏】弭者,弓弰之名,以象骨爲之,是弓之末弭,弛之則反曲,故云象弭爲弓反末也。 義 又,《廣韻》:息也。 《玉篇》:止也。 《左傳・襄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 義 又,《玉篇》:忘也。 《詩・小雅》: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箋】我念之憂,不能忘也。 義 又,《玉篇》:安也。 《史記・田完世家》: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 義 又,《玉篇》:滅也。 《後漢・趙壹傳》:下則抗論當世,消弭時災。 義 又,按也、低也。 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 【註】弭,按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弭節裴回。 【註】司馬彪云:弭,猶低也。 義 又,地名。 《左傳・莊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 【註】弭,鄭地。 義 又,《釋名》:納弭也。弭弭,兩致之言也。 卷別:考證・寅集下愛日堂藏本:第 215 頁,第 2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47 頁,第 19 字 【考證】① 《釋文》弓又謂之弭。謹照原文,「又」改「末」。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