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幡 |
释义 | 幡06970![]() 音 《集韻》《韻會》:孚袁切; 《正韻》:孚艱切,𡘋音翻。 《說文》:幡,書兒拭觚市也。徐鉉曰:觚,八棱木,於上學書已,以布拭之。今俗呼幡布,內則所謂帉帨是也。 音 又,《集韻》:一曰。幟也。 崔豹《古今注》:信幡,古之幑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爲符信,故謂爲信幡也。 《前漢・鮑宣傳》:宣坐大不敬下獄,博士弟子王咸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隷者會此下。 義 又,三幡。 孫綽〈遊天台賦〉:泯色空以合跡,忽卽有而得玄;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 【註】三幡,色一也、色空二也、觀三也。言三幡雖殊,消令爲一,同歸于無也。郤敬輿與謝慶緒書論三幡義,曰:近論三幡諸人,猶多欲既觀色空,別更觀識,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觀。於理爲長。然敬輿之意,以色空及觀爲三幡,識空及觀亦爲三幡。 義 又,與「翻」通。 《詩・小雅》:幡幡瓠葉。 【傳】幡幡,瓠葉貌。 《孟子》:既而幡然改。 【註】幡,反也。司馬相如〈上林賦〉:垂條扶疎,落英幡纚。 【註】師古曰:幡纚,飛揚貌。 義 又,《詩・小雅》:威儀幡幡,舍其坐遷。 【傳】幡幡,失威儀貌。 音 又,《集韻》:符袁切,音煩──義同。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