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黎 |
释义 | 黎39850![]() 音 《唐韻》《集韻》:郎奚切; 《正韻》:鄰溪切,𡘋音犂。 《說文》:履黏也。作履黏以黍米。 義 又,國名,在上黨東北殷侯國。 《書・西伯》戡黎【釋文】:黎,國名。 又,《山海經》有牛黎之國。 義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魏郡黎陽縣。 義 又,山名。 《前漢・地理志》黎山在黎陽之南。 義 又,水名。 《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 【傳】合黎,水名,在流沙之東。 義 又,玉名。 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義 又,《玉篇》:衆也。 《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 【孔疏】:黎,衆也。 音 又,《正韻》:黑也。與黧同。 《書・堯典》【蔡傳】: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 《釋名》:土靑曰黎,似黎草色也。 義 又,與邌同。黎明,比明也。 《史記・高帝紀》:黎明圍宛城。 【註】《索隱》曰: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 義 又,與瓈同。玻瓈,《本草》作頗黎。 義 又,與蔾同。 《左傳・襄二十五年》引《易》「據于蒺蔾」作蒺黎。 義 又,姓。黎侯國之後。 義 又,人名。 《書・堯典》乃命羲和【傳】:重黎之後有羲氏、和氏。 音 又,《集韻》《韻會》𡘋憐題切,音藜。 又,《集韻》:良脂切,音棃──義𡘋同。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