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鷊 |
释义 | 鷊39235![]() 音 《廣韻》:五歷切; 《集韻》《韻會》:倪歷切,𡘋音逆。 《玉篇》與鶂、𪁌、鷁𡘋同。 《𡌨雅》:鷊,綬鳥也。綏鳥大如鸜鵒,頭似雉,有時吐物長數寸,食必蓄嗉,臆前大如斗。 《古今注》:吐綬一名功曹,今俗謂之錦囊;一名辟株,行必遠草木,慮觸其嗉也。 《韻會》:亦曰眞珠雞,體有眞珠點文。李時珍曰:吐綬雞項有嗉囊,內藏肉綬,常時不見,春夏淸明則向日擺之,頂上先出兩翠角二寸許,乃徐舒項下綬,長闊近尺,采色煥爛,踰時悉斂;或剖視之,一無所睹。 義 又,草名。 《詩・𨻰風》:中唐有甓,邛有旨鷊。 《爾雅・釋草》作虉綬。 【郭註】小草,有雜色,似綬。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