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鵠 |
释义 | 鵠39010![]() 音 《唐韻》《集韻》《韻會》𡘋胡沃切,音翯。 《說文》:鴻鵠也。顏師古曰:鵠,水鳥,其聲鵠鵠。 《本草》:鵠大於鴈,羽毛白澤,其翔極高,而善步,一名天鵝。 《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又,黃鵠。 《玉篇》:黃鵠,仙人所乗。 《前漢・賈誼傳》:黃鵠之一舉,知山川之紆曲;再舉,知天地之圓方。 義 又,鵠立。 《後漢・袁紹傳》:瞻望鵠立。 【註】企佇之狀,如鵠立也。 義 又,鵠蒼,犬名。見《博物志》。 義 又,《爾雅・釋器》:象謂之鵠。 【郭註】鵠,治樸之名。謂治其樸,未成器也。 義 又,《後漢・吳良傳》:大儀鵠髪。 【註】鵠髮,卽鶴髮。 音 又,《集韻》《正韻》𡘋姑沃切,音牿。 《周禮・天官・司裘》:王大射,則共虎侯、豹侯,設其鵠。鄭司農云:鵠,鵠毛也。四尺曰鵠,謂之鵠者,取名於鳱鵠。鵠,小鳥難中,是以中之謂雋。一說鵠,鳥之大者,有力飛遠,故正鵠取此。 《禮・射義》:循聲而發,不失正鵠。 【註】畫布曰正,棲皮曰鵠。正之言正也,鵠之言梏也。梏,直也,言人正直乃能中也。 義 又,姓。見《萬姓統譜》。 音 又,《正字通》:音吿──地名,鵠澤。 《詩・唐風》:從子于鵠。 【毛傳】鵠,曲沃邑也。 《前漢・地理志》:鵠澤。 【註】孟康讀吿。 音 又,《呂覽》:鵠乎其羞用智慮也。 【註】鵠讀如浩,大也。 【按】《正字通》云:《轉註古音》《讀書通》俱云鵠通作鶴。 《淮南子・覽冥訓》「鴻鵠、鶬鶴,莫不驚憚伏竄」,班固〈西都賦〉「玄鶴白鷺,黃鵠鵁鸛」,左思〈吳都賦〉「鳥則鸘鵠鶄鶴」,皆分鵠、鶴爲二。 至於〈別鶴操〉雄鵠、雌鵠,劉孝標《辨命論》「龜鵠千歲」,費昶〈擣衣〉詩「開韞舒龜鵠」,古本皆作鶴,俗譌爲鵠,豈可據此謂鵠卽鶴也,鶴不過叶音同鵠耳,嵆康〈琴賦〉鶴與曲叶,讀如鵠,豈可言鵠卽是鶴。 故鶴不宜與「鵠」通。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