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鴨 |
释义 | 鴨38894 古文: 鵪 𪁨![]() 音 《唐韻》:烏甲切; 《集韻》《韻會》:乙甲切,𡘋音押。 《玉篇》:小鳥也。 《爾雅・釋鳥》:舒鳧,鶩。 【註】鳧也。 《禽經》:鴨鳴呷呷,其鳴自呼;鳧能高飛,而鴨舒緩不能飛,故曰舒鳧。 《廣雅》:一名𩿣匹──亦作鴄。 義 又,水名,鴨淥。 《唐書・地理志》:馬訾水出白山,色若鴨頭,號鴨淥水,今鴨淥江也。 音 又,叶乙頰切,音謁。 蘇軾〈畫鴈〉詩: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節;我衰寄江湖,我伴雜鵝鴨。 又,叶於質切,音乙。 蘇軾〈岐亭〉詩:知我犯寒來,呼酒意頗急;拊掌動鄰里,遶村捉鵝鴨。 音 《說文》:从鳥,甲聲。 《玉篇》亦作𩿼,別作𪀌。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