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譖 |
释义 | 譖30024![]() 音 《唐韻》:莊蔭切; 《集韻》《正韻》:側禁切; 《韻會》:側 ![]() 《說文》:愬也。 《博雅》: ![]() 《玉篇》:讒也。 《韻會》:旁入曰譖。 《詩・小雅》:譖言則退。 【註】有譖毀之言,則共爲排退之。 《公羊傳・莊元年》:夫人譖公于齊侯。 【註】如其事曰訴,加誣曰譖。 《前漢・孫寶傳》:蒙受冤譖。 義 又,蝎譖。 《𡌨雅》:古者譖從中起謂之蝎譖。 音 又,《韻會》:子念切──與「僭」通,不信也。 《詩・大雅》:譖始竟背。 【釋文】譖,本亦作僭。 【又】覆謂我僭。 【箋】僭,不信也。本亦作譖。 音 又,叶子林切,音祲。 《詩・大雅》: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譖,不胥以穀。譖叶林。 義 《正字通》:俗作𧮂、譛,非。 卷別:考證・酉集上愛日堂藏本:第 678 頁,第 1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70 頁,第 46 字 【考證】① 《詩・大雅》譖始竟背。 《箋》譖本亦作僭。 又覆謂我僭。 《傳》僭,不信也。本亦作譖。謹照原文,「箋」改「釋文」;「傳」改「箋」。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