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謼 |
释义 | 謼29961![]()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荒故切,呼去聲。 《說文》:𧦝,謼也。 《廣韻》:號謼也。 《前漢・息夫躬傳》:仰天大謼。 《集韻》或作嘑。 義 又,姓。 《前漢・功臣表》下摩侯謼毒尼,〈霍去病傳〉作呼毒尼。 義 又,《前漢・天文志》:鬼哭若謼。 《評林字例》:謼,古呼字。 《韻會小補》:《漢書》內,呼字皆去聲。 音 又,《玉篇》《廣韻》:荒烏切; 《集韻》《正韻》:荒胡切,𡘋音呼──與虖同。大叫也。 《爾雅・釋言》:號謼也。 【註】今江東皆言謼。 【疏】謂叫謼也。 《前漢・王莽傳》:欲謼邑與計較。 音 又,《集韻》:虛交切,孝平聲──與詨同。 《前漢・灌夫傳》:謼服謝罪。 【師古註】謼,古呼字。若謂啼爲謼服,則謼音火交反,服音平卓反。 【按】《正字通》作平聲轉去聲入暮韻,《說文》止有荒故切;諸韻書去聲內有謼字,與呼同;平聲內虖字或作謼,自應以去聲爲正。 又,《前漢・天文志》作去聲讀,〈灌夫傳〉又作平聲讀𡘋古呼字,兩字疑古皆通。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