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释义 29812 古文: 𢒕
部首 筆畫9 總筆畫16注音ㄓㄨ,ㄓㄜ,ㄔㄨˊ拼音zhū, zhē, chú卷別:酉集・上卷武英殿刻本:第 2800 頁,第 4 字同文書局本:第 1172 頁,第 4 字標點整理本:第 1146 頁,第 14 字

  《唐韻》《廣韻》:章魚切;
《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𡘋渚平聲。
《說文》:辯也。
【徐曰】別異之辭。
《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
【註】皆言辭辯給也。

  又,《玉篇》:非一也,皆言也。
《正韻》:凡衆也。
《書・舜典》:歷試諸艱。
《詩・邶風》:孌彼諸姬。
《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

  又,《廣雅》:之也、於也。
《榖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
【註】諸,之也。
《禮・射義》:射求正諸己。
【註】諸,猶於也。

  又,《韻會》:語助辭。
《詩・邶風》:日居月諸。
【疏】居、諸,語助也。
《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
【註】其諸,辭也。

  又,《韻會》:有諸,疑辭。
《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又,于諸,寘也。
《公羊傳・哀六年》:𨻰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
【註】齊人語也。

  又,諸侯,國君也。
《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又,官名。
《周禮・夏官》:諸子。
【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又,神名。
《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
又,諸比,凉風之所生也。
【註】皆天神名。

  又,因諸,齊獄名。
《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
【註】因諸者,齊故𠛬人之地。

  又,諸于,衣名。
《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
【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
又,偏諸,衣緣也。
《前漢・賈誼傳》: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
【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

  又,《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
  又,《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
《禮・內則》:桃諸梅諸。
【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
又,《周禮・天官・大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

  又,草木名。
《爾雅・釋木》:諸慮,山櫐。
【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
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

  又,獸名。
《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
又,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

  又,蟲名。
《爾雅・釋魚》:蟾諸。
【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

  又,山水名。
《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

  又,邑名。
《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
【註】諸、防,皆魯邑。
《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諸縣。
【註】春秋城諸及鄆者。

  又,澤名。
《爾雅・釋地》:宋有孟諸。
【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

  又,姓。
《說苑》:越大夫諸發。
《唐書》:兵部侍郎諸道。
又,複姓。
《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

  又,《廣韻》:正奢切;
《集韻》:之奢切,𡘋音遮──亦姓也。
《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
何氏《姓苑》:吳人。
又,《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
【註】諸,音查。
《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𧨿,譌作諸。𧨿,本詐上聲,音查,非。餘詳𧨿字註。

  又,《字彙》:常如切,音稌──詹諸,蝦蟆也。
《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



卷別:考證・酉集上愛日堂藏本:第 673 頁,第 3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70 頁,第 34 字
  【考證】① 《賈誼・治安策》繡衣絲履偏諸緣。謹照原書,「治安策」改「傳字」;繡字上照原文增爲之二字。② 《爾雅・釋魚》蟾諸。
【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蚊。謹照原文,「去蚊」改「去蚥」。
随便看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8 5: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