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祊 |
释义 | 祊19993![]() 音 《集韻》《韻會》:晡橫切; 《正韻》:補耕切,𡘋音閍。 《說文》作𥛱。从示,彭聲。或从方。門內祭先祖,所以彷徨也。 《詩・小雅》:祝祭于祊。 【傳】祊,門內也。孝子不知神之所在,使祝博求之門內之旁待賓客處也。 《禮・禮器》:設祭於堂,爲祊乎外。 【註】祊,明日繹祭也。謂之祊者,於廟門之旁,因名焉。 《禮・郊特牲》【疏】祊有二義,一正祭時,祭神於廟,復求神於廟門內;一明日繹祭時,設饌於廟門外西室。 義 又,邑名。 《春秋・隱八年》:鄭伯使宛來歸祊。 【註】祊,鄭祀泰山之邑,在琅邪費縣東南。 音 又,通邴。 《公羊傳・隱八年》作來歸邴。 【註】彼命反,又音丙。 音 又,叶補光切,音邦。 《詩・小雅》:祝祭于祊,與下祀事孔明叶。明音芒。 音 《正字通》:《周禮・大司馬》:中秋敎治兵,羅弊,致禽以祀祊。 【鄭註】祊,當爲方,主祭四方,報成萬物。引《詩》以社以方。 據此是《周禮》方譌作祊,非方、祊同也。 《字彙》祊音方,合方、祊爲一字,誤。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