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邑 |
释义 | 邑32686![]() 音 《集韻》:於汲切; 《集韻》《韻會》:乙及切; 《正韻》:一入切,𡘋音浥。 《說文》:國也。 《正韻》:都邑也。 《釋名》:邑,人聚會之稱也。 《史記・五帝紀》: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 《周禮・地官・小司徒》:四井爲邑,四邑爲丘。 又,〈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註】公邑,謂六遂之餘地;家邑,謂大夫之采地。 義 又,王畿亦稱邑。 《書・湯誓》:率割夏邑。 《詩・商頌》:商邑翼翼。 義 又,侯國亦稱邑。 《書・武成》:用附我大邑周。 《詩・大雅》:作邑于豐。 義 又,於邑,氣逆結不下也。 《楚辭・九章》:氣於邑而不可止。 《前漢・成帝贊》:言之可爲於邑。 【註】於邑,短氣也。 義 又,邑邑,與悒悒通。 《史記・商君傳》: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 義 又,複姓。 《廣韻》:漢有邑由氏。 音 又,《集韻》《正韻》𡘋遏合切,音姶──阿邑,與阿匼同,諂諛迎合貌。 《前漢・張湯傳》:以智阿邑人主,與俱上下。 音 又,叶弋灼切,音藥。 《後漢・杜篤・論都賦》:成周之隆,乃卽中洛;遭時制都,不常厥邑。 音 《說文》从囗,音圍,象四境;卪聲,尊𤰞大小有等,故从卪會意。偏旁作阝,俗从口、从巴,非。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