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碭 |
释义 | 碭19741![]() 音 《唐韻》《正韻》:徒浪切; 《集韻》《韻會》:大浪切,𡘋音宕。 《說文》:文石也。 何晏〈景福殿賦〉:墉垣碭基,其光昭昭。 義 又,芒碭,山名。 《前漢・高帝紀》:隱芒碭山澤閒。 【應劭註】芒屬沛,碭屬梁。 又,《水經注》:仙者涓子、主柱,𡘋隱碭山得道。 義 又,沆碭,白氣貌。 《前漢・禮樂志》:西顥沆碭,秋氣蕭殺。 義 又,過也。 揚雄〈甘泉賦〉:回猋肆其碭駭兮。 馬融〈長笛賦〉:犇遯碭突。 義 又,碭,溢也。 《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 【註】謂碭溢而失水也。 音 又,《正韻》:待朗切,音蕩。 又,《集韻》:徒郎切,音唐──義𡘋同。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