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荷 |
释义 | 荷25526![]() 音 《唐韻》:胡歌切; 《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𡘋音何。 《爾雅・釋草》:荷,芙渠。 【註】別名芙蓉,江東人呼荷。 《詩・鄭風》:隰有荷華。 【傳】荷華,扶渠也。 又,〈陳風〉:有蒲與荷。 【箋】芙渠之莖也。 《𡌨雅》:荷,總名也,華葉等名具衆義,故以不知爲問,謂之荷也。 義 又,《本草》:薄荷,莖葉似荏而長。 義 又,地名。 〈吳志・裴松之傳〉:吳圍成陽都尉張喬于揚荷橋。 音 又,《集韻》:居何切,音歌──水名,與菏同。註詳菏字。 音 又,《廣韻》:胡可切。 《左傳・昭七年》:其子弗克負荷。 【註】荷,擔也。 《論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 【疏】荷,擔揭也。 《晉書・輿服志》:八座尚書荷紫,以生紫爲袷囊,綴之服外。 音 又,通何。 《詩・小雅》:何蓑何笠。 【傳】揭也。 【釋文】河可反。 義 又,《國語補音》:負荷之荷亦音河。 嵆康詩:昔䝉父兄祚,少得離負荷;因疏遂成嬾,寢跡此山阿。 潘岳〈河陽縣作詩二首〉其二: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豈能陋微官,但恐忝所荷。 義 又,通苛。 《前漢・酈食其傳》:握齱好荷禮。 【師古註】荷與苛同──苛,細也。 義 又,怨怒聲。 《通鑑》:梁武帝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 卷別:考證・申集上愛日堂藏本:第 590 頁,第 1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66 頁,第 17 字 【考證】① 《爾雅・釋草》荷,芙渠。 【註】別名芙蓉,江南人呼荷。謹照原文,「江南」改「江東」。② 《詩・小雅》何蓑何笠。 《傳》揭也。 《箋》何可反。謹照原文,「箋何可反」改「釋文河可反」。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