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茭 |
释义 | 茭25432 古文: 𦺏![]() 音 《唐韻》:古肴切; 《正韻》:居肴切,𡘋音交。 《說文》:乾芻也。 《書・費誓》:峙乃芻茭。 【註】積芻茭,供軍牛馬。 《韻會》:草名。苽,刈取以用曰芻,乾之曰茭,故曰峙乃芻茭。 《史記・河渠書》:盡河壖棄地,民茭牧其中。 義 又,《爾雅・釋草》:茭,牛蘄。 【疏】茭似芹菜,可食。 《本草註》:生水澤中,苗似鬼針,花靑白色,子黃黑色,似防風子。 義 又,《前漢・溝洫志》:搴長茭兮湛美玉。 【註】竹葦絙謂之茭也,所以引置土石也。 音 又,《集韻》:下巧切──同䕧,芰根也。 《爾雅・釋草》:荺,茭。 【註】今江東呼藕經緒如指、空中可啖者爲茇茭,卽此類。 音 又,口敎切,音敲。 《方言》:茭媞,欺謾之詞。 音 又,《集韻》:吉歷切; 《周禮・冬官・弓人》【註】:茭,讀爲激發之激,謂弓檠也。 卷別:考證・申集上愛日堂藏本:第 585 頁,第 3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66 頁,第 3 字 【考證】① 《後漢・溝洫志》搴長茭兮湛美玉。謹照原書,「後漢」改「前漢」。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