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苓 |
释义 | 苓25307![]() 音 《唐韻》《集韻》《韻會》𡘋郎丁切,音靈。 《說文》:卷耳也。 《爾雅・釋草》:菤耳,苓耳也。 【註】卷耳,形似䑕耳,叢生如盤。 【陸璣疏】可煑爲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璫。幽州謂之爵耳。 《博雅》:苓耳,枲耳也。 義 又,《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 【傳】苓,大苦也。 義 又,茯苓,藥名。 《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魏志〉:潁川郤儉,能辟穀餌茯苓。 義 又,豬苓。 《本草註》:其塊黑,似豬矢,故名。 韓愈〈進學解〉:是猶昌陽引年,而進以狶苓也。 義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扶苓縣,屬九德郡。 義 又,通零。 《說文》:草曰苓,木曰落。 音 又,《集韻》:靈年切,音蓮──草名。 枚乗〈七發〉:蔓草芳苓。 【註】古蓮字。 義 《韻會》亦作蘦,又作䕘。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