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盾 |
释义 | 盾18765![]() 音 《唐韻》:食尹切; 《集韻》《韻會》:豎尹切,𡘋犉上聲。 《說文》: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 《釋名》:遯也。跪其後,避以隱遯也。 《詩・秦風》:龍盾之合。 【傳】盾,干也。畫龍於盾,合而載之,以蔽車也。 《左傳・定八年》:虞人以鈹盾夾之。 《周禮・夏官》:司兵掌五盾。 【註】干櫓之屬。 〈齊語〉:管子曰:制輕罪,贖以鞼盾一戟。 【註】綴革有文,如繪也。 《管子・幼官篇》:兵尚脅盾。 【註】署之于脅,故名。 《宋史・兵農志》:楊偕獻所製神盾。 《元史・世祖紀》:馬八國進銅盾。 義 又,鉤盾,宦者近署。 《前漢・昭帝紀》:上耕于鉤盾弄田。 義 又,官名。 《唐書・百官志》:鉤盾署令二人,掌供薪炭,鵝鴨,蒲藺,陂池,藪澤之物。 義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杓端外一星,爲盾天鋒。 義 又,國名。 《魏書・世祖紀》:頞盾國獻獅子。 義 又,言不相副曰矛盾。詳見矛字註。 音 又,《集韻》:庾準切; 《正韻》:羽敏切,𡘋音允──亦干也。 義 又,中盾,太子詹事之屬。 《前漢・班固敘傳》:數遣中盾,請問近臣。師古曰:盾,讀曰允。今作中允。 音 又,《廣韻》:徒損切; 《集韻》《韻會》:杜本切; 《正韻》:徒本切,𡘋豚上聲──人名。晉卿趙盾。 義 《集韻》:通作楯。別作𢧕,非。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