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頓 |
释义 | 頓35992![]()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都困切,敦去聲。 《說文》:下首也。 《周禮・春官・大祝》辨九𢷎:二曰頓首。 【註】頓首,拜頭叩地也。 義 又,《博雅》:頓,僵也。 義 又,《方言》:頓愍,惛也。江湘之閒謂之頓愍。南楚飮毒藥懣亦謂之頓愍,猶中齊言眠眩也。 義 又,《增韻》:貯也、宿食所也。 《隋書・煬帝紀》:每之一所,輒數道置頓。 義 又,《增韻》:次也。 又,食一次也。 《世說新語》:襄陽羅友,嘗伺人祠乞食。往太蚤,主人問何得在此。答曰:聞卿祠,欲乞一頓食耳。 杜甫詩:頓頓食黃魚。 義 又,陡頓,遽也。 《列子・天瑞篇》:一氣不頓盡,一形不頓虧。 義 又,壞也。 《左傳・襄四年》:甲兵不頓。 【註】頓,壞也。 《正義》曰:頓,謂挫傷折壞,今俗語委頓是也。 義 又,止也。 《史記・王翦傳》:三日三夜不頓舍。 義 又,捨也。 曹植〈七啟〉:頓網縱綱。 【註】頓,捨也;縱,緩也。 義 又,地名。 《詩・衞風》: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傳】丘一成爲頓丘。 《前漢・地理志》:頓丘縣屬東郡。 【師古註】以丘名縣也。丘一成爲頓丘,謂一頓而成也。 義 又,國名。 《春秋・僖二十五年》: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 《前漢・地理志》:南頓縣屬汝南郡。 【註】故頓子國。頓迫於陳,其後南徙,故號南頓。 義 又,姓。 〈魏志・華陀傳〉有頓子獻。 音 又,《集韻》:徒困切; 《正韻》:杜困切,𡘋音鈍。 《集韻》:不利也。 《前漢・賈誼傳》:芒刃不頓。 【註】頓,讀曰鈍。 音 又,《韻會》《正韻》𡘋當沒切,音咄。 《前漢・匈奴傳》:單于太子曰冒頓。 【註】冒,音墨;頓,音毒。 卷別:考證・戌集下愛日堂藏本:第 820 頁,第 1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78 頁,第 8 字 【考證】① 《釋名》頓,僵也。謹按,語出博雅,今將釋名改爲博雅。② 《曹植・七啓》頓綱縱綱。謹照原文,「頓綱」改「頓網」。③ 《春秋・僖二十五年》楚子圍陳,納頓子于頓。謹据經文楚子改楚人。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