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申 |
释义 | 申17626 古文: 𤰶 𠭙![]() 音 《唐韻》《集韻》:失人切; 《韻會》《正韻》:升人切,𡘋音身──十二支之一。 《爾雅・釋天》:太歲在申曰涒灘。 《釋名》:申,身也──物皆成,其身體各申束之,使備成也。 《史記・律書》:七月也。律中夷,則其於十二子爲申。申者,言隂用事,申賊萬物。 義 又,重也。 《易・𢁉卦》:重𢁉以申命。 《書・堯典》:申命羲叔。 【傳】申,重也。 《後漢・朱暉傳》:願將軍少察愚言,申納諸儒。 義 又,致也。 《禮・郊特牲》:大夫執圭,而使所以申信也。 義 又,舒也。 武王〈弓銘〉:屈申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 班彪〈北征賦〉:行止屈申,與時息兮。 義 又,欠伸也。 《莊子・刻意篇》:熊經鳥申。 義 又,《博雅》:申申,容也。 《論語》:子之燕居,申申如也。 【朱註】:申申,其容舒也。 義 又,姓。 《史記・三皇本紀》:神農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其後有州甫、申呂,皆姜姓之後,𡘋爲諸侯。 又,申屠,複姓。 義 又,國名。 《詩・王風》: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 【傳】申,姜姓之國。 《左傳・隱元年》:鄭武公娶於申。 【註】申國,今南陽宛縣。 義 又,州名。 《韻會》:春秋時屬楚,秦南陽郡,後魏爲郢州,周爲申州。 義 又,山名。 《山海經》:申山,其上多榖柞,其下多杻橿。 又北二十里曰上申之山。 義 又,池名。 《左傳・文十八年》:夏五月,公遊于申池。 【註】齊南城西門名申門,左右有池。 義 又,矢名。 《晉語》:乾時之役,申孫之矢集於桓鉤。 【註】申孫,矢名。 義 又,草名。 《淮南子・人閒訓》:申、𦯝、杜、茝,美人之所懷服也。 【註】申、𦯝、杜、茝,皆香草也。 音 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思晉切,音信──伸也。 音 又,《集韻》:試刃切,音眒──引也。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