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襄 |
释义 | 襄28802 古文: 𡣿 𫬯 𧞜![]() 音 《唐韻》《正韻》:息良切; 《集韻》《韻會》:思將切,𡘋音湘。 《說文》:漢令,解衣而耕謂之襄。 義 又,上也。 《書・堯典》:懷山襄陵。 【註】包山上陵也。 又,〈臯陶謨〉:思曰:贊贊襄哉。 【疏】謂贊奏上古行事而言之也。 義 又,除也。 《詩・鄘風》:牆有茨,不可襄也。 義 又,成也。 《左傳・定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禮也。 義 又,駕也。 《詩・鄭風》:兩服上襄。 【註】上駕馬之最良者也。 又,〈小雅〉: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箋】駕,謂更其肆也,從旦至暮七辰,辰一移,謂之七襄。 義 又,《史記・諡法解》: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 義 又,地名。 《史記・高祖功臣侯表》:襄平。 《索隱》曰:屬臨淮。 《後漢・郡國志》:上黨郡襄垣。 義 又,《廣韻》:州名,本楚之西津,魏置襄陽郡,西魏攺襄州,因水立名。 《韻會》:宋升襄陽府。 義 又,姓。 《後漢・襄楷傳》【註】:《風俗通》曰:襄姓,楚大夫襄老之後。 義 《說文》作𧞻。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