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膰 |
释义 | 膰24616![]() 音 《集韻》:符袁切; 《正韻》:符艱切,𡘋音煩。 《說文》:宗廟火熟肉。 《春秋傳》「天子有事㸋焉,以饋同姓諸侯」,或从肉。 《玉篇》:膰,肝也。 《榖梁傳・定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實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 《史記・周本紀》:顯王致文武胙於秦孝公。 【註】胙,膰肉也。 又,〈孔子世家〉:如致膰乎大夫。 【註】膰,祭肉。 《後漢・劉長卿妻傳》:縣邑有祀,必膰焉。 【註】膰,祭餘肉也。 義 又,與「燔」通。 《左傳・襄二十二年》與執燔焉【釋文】:燔,亦作膰。 《榖梁傳・定十四年》:熟曰膰。 【釋文】本作燔。 音 又,《集韻》:蒲官切,音槃──大腹也。 音 又,蒲波切,音婆──義同。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