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腓 |
释义 | 腓24398![]() 音 《唐韻》:符飛切; 《韻會》:符非切,𡘋音肥。 《說文》:脛腨也。 《廣韻》:腳腨腸也。 《博雅》:腓,䏿也。 《正字通》:脛後肉,腓腸也。 《易・咸卦》:六二,咸其腓。 【疏】腓,足之腓腸也。 《莊子・天下篇》: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 《管子・侈靡篇》:故卿而不理,靜也。其事以人靜,故雖立公卿不理,其獄一踦腓、一踦屨而當死。 【註】諸侯犯罪者,令著一隻屨以恥之。 義 又,病也。 《詩・小雅》:百卉具腓。 【傳】腓,病也。 義 又,變也。 《詩・小雅》具腓【釋文】:腓,變也。 義 又,避也。 《詩・小雅》: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傳】腓,避也。 又,〈大雅〉:牛羊腓字之。 【釋文】避也。 音 又,《廣韻》:扶涕切; 《集韻》:父沸切,𡘋音屝──義同。 卷別:考證・未集下愛日堂藏本:第 563 頁,第 3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64 頁,第 43 字 【考證】① 《管子・侈靡篇》其獄一踦腓,一踦屢。 【註】諸侯犯罪者,令著一隻屢以恥之。謹照原文,兩「屢」字𠀤改「屨」。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