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隤 |
释义 | 隤34753![]() 音 《唐韻》:杜回切; 《集韻》《韻會》《正韻》:徒回切,𡘋音魋。 《說文》:下隊也。 《玉篇》:壞隊下也。司馬相如〈上林賦〉:隤牆填𡐛。 《前漢・食貨志》:因隤其土,以附苗根。 【註】隤謂下之也。 又,〈蘇武傳〉:士衆滅兮名已隤。 義 又,揚雄〈河東賦〉:發祥隤祉。 【註】隤,降也。 義 又,《詩・周南》:我馬虺隤。亦作穨。 《爾雅・釋詁》:虺穨,病也。 義 又,《前漢・景十三王傳》:日崔隤。 【註】崔隤,猶言蹉𧿶也。 義 又,《易・繫辭》:夫坤,隤然示人𥳑矣。 【註】隤,柔貌。 義 又,《禮・曲禮》:凡遺人弓者。 【註】弓有往來體,皆欲令其下曲,隤然順也。 【釋文】隤,本又作頹。 《禮・檀弓》:頹乎其順也。 義 又,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隤。 【註】在修武縣北。 《後漢・郡國志》:河內郡修武有隤城。 義 又,《左傳・成十六年》:公出于壞隤。 【註】魯邑。 音 又,《韻會小補》:湯過切,音惰──通作穨。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則必穨爾如委矣。 【釋文】穨如字。李讀湯過反。 義 《玉篇》或作頹、墤,《篇海》本作𨽠。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