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衣 |
释义 | 衣28377![]() 音 《唐韻》《集韻》《韻會》𡘋於希切,音依。 《說文》:上曰衣,下曰裳。 《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 《白虎通》:衣者,隱也。 《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 《玉篇》:所以形軀依也。 《類篇》:象覆二人之形。 《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傅玄〈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義 又,絲衣,祭服也。 《詩・周頌》:絲衣其紑。 義 又,《博雅》:寢衣、衾、𩏩,服也。 義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義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義 又,面衣。 《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義 又,耳衣。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義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 《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義 又,白衣,未仕之稱。 《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義 又,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 《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義 又,垣衣,苔也。 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義 又,姓。 《通志・氏族略》:見《姓苑》。 《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義 又,人名。 《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義 又,靑衣,地名。 《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 【註】今爲臨卭。 義 又,借服膺意。 《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音 又,《唐韻》:於既切,讀去聲──服之也。 《玉篇》:以衣被人也。 《增韻》:著衣也。 《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 《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音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義 一作㐆。 《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 卷別:考證・申集下愛日堂藏本:第 648 頁,第 2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69 頁,第 24 字 【考證】① 《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𧙗。謹照原文,「𧙗」改「祐」。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