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狼 |
释义 | 狼16569![]() 音 《唐韻》:魯當切; 《集韻》《韻會》:盧當切; 《正韻》:魯堂切,𡘋音郎。 《說文》: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後。从犬,良聲。 《𡌨雅》:狼大如狗,靑色,作聲諸竅皆沸,善逐獸。里語曰:狼卜食。狼將遠逐食,必先倒立以卜所向,故獵師遇狼輒喜;狼之所嚮,獸之所在也,其靈智如此。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 《爾雅・釋獸》:狼,牡貛、牝狼。 【註】牡名貛,牝名狼,辨狼之種類也。 《詩・齊風》:竝驅從兩狼兮。 《周禮・天官・獸人》:冬獻狼。 【註】狼膏聚,聚則溫。 義 又,狼藉。 《孟子》:樂歲粒米狼戾。 【註】狼戾,猶狼藉也。 又,《周禮・秋官》:條狼氏。 【註】條,當爲滌器之滌;狼,狼扈道上。 【疏】狼,狼扈道上者,謂不蠲之物在道,猶今言狼藉也。 義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東有大星曰狼,狼角變色,多盜賊。 又,〈律書〉:西至於狼。狼者,言萬物可度量,斷萬物,故曰狼。 義 又,杜篤〈論都賦〉:寥狼邛、莋。 【註】寥狼,猶擥擾也。 義 又,地名。 《左傳・文九年》:楚子師於狼淵以伐鄭。 《史記・秦本紀》: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 又,白狼縣,屬右北平郡;臯狼縣,屬西河郡。 皆見《前漢・地理志》。 義 又,《後漢・明帝紀》:西南夷白狼:、動黏諸種,前後慕義貢獻。 義 又,草名。 《爾雅・釋草》:孟,狼尾。 【註】似茅,今人亦以覆屋。 義 又,姓。 《左傳・文二年》:狼瞫取戈以斬囚。 音 又,《集韻》:里黨切,音朗──狼犺,獸名,似猴。 音 又,郁狼,漢侯國。韋昭曰:屬魯。狼音盧黨反。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音 又,《集韻》《韻會》𡘋郎宕切,音浪──博狼,地名,在陽武。 《前漢・張良傳》:秦皇帝東遊,至博狼沙中【註】師古曰:狼,音浪。 【按】《史記》本作浪。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