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犀 |
释义 | 犀16270 異體: 犀![]() 音 《唐韻》:先稽切; 《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𡘋音西。 《說文》: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从牛,㞑聲。 《爾雅・釋獸》:犀,似豕。 【註】犀似水牛,豬頭,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卽食角也。小而不橢,好食棘。亦有一角者。 【疏】《交州記》曰:犀出九德,毛如豕,蹄甲,頭似馬。 《𡌨雅》:《異物志》犀兼五種,肉舌有棘,常食草木棘刺,不啖莖葉。舊說犀之通天者,惡影,常飮濁水,佳霧厚露之夜,不濡其裏,白星徹端。世云:犀望星而入角,可以破水駭雞。南人呼犀角爲黑暗,言難識也。三角者,水犀也;二角者,山犀也。在頂者,謂之頂犀;在鼻者,謂之鼻犀。犀有四輩。 《前漢・平帝紀》:黃支國獻犀牛。 《山海經》:琹敼之山多白犀。 【註】此與辟寒、蠲忿、辟塵、辟暑諸犀皆異種也。 義 又,《山海經》:釐山有獸,狀如牛,食人,其名犀渠。 義 又,《集韻》:兵器堅也。 《前漢・馮奉世傳》:器不犀利。 【註】晉灼曰:犀,堅也。 音 又,《集韻》:一曰瓠中。 《詩・衞風》:齒如瓠犀。 【傳】瓠犀,瓠瓣也。 【疏】《正義》曰:〈釋草〉云:瓠棲,瓣也。孫炎曰:棲,瓠中瓣也。棲與犀字異音同。 【按】《廣韻》瓠屖,《說文》遲也。別作屖从尸、辛。 《集韻》屖專訓遲,犀兼訓瓠中。 義 又,《玉篇》:棲遲,或作犀。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