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牙 |
释义 | 牙16170 古文: 𤘈![]() 音 《唐韻》:五加切; 《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牛加切,𡘋音芽──齒也。 《說文》: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 《易・大畜》:豶豕之牙。 義 又,《戰國策》:投之一骨,輕起相牙。 【註】以牙相噬。 義 又,《詩・周頌》:設業設虡,崇牙樹羽。 【疏】栒之上刻爲崇牙,以鋸齒捷業然,故謂之業。牙卽業之上齒也。 《禮・明堂位》:殷之崇牙。 義 又,《禮・玉藻》:佩玉有衝牙。 【疏】其形似牙也。 義 又,《周禮・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 【註】牙璋,瑑以爲牙;牙齒兵象,故以牙璋發兵。 音 又,《集韻》:旗名。 張衡〈東京賦〉:牙旗𦆯紛。 【註】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 義 又,《韻會》:立于帳前,謂之牙門。 《後漢・公孫瓚傳》:拔其牙門。 義 又,《史記・東方朔傳》: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 義 又,姓。 《風俗通》:周大司徒君牙之後。 義 又,與「芽」通。 《前漢・金日磾傳》:霍氏有事萌牙。 【註】師古曰:萌牙者,言始有端緒,若草之始生。 音 又,《集韻》:語下切,音雅──車罔。 音 又,《集韻》:魚駕切; 《韻會》:五駕切,𡘋音訝。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牙也者,以爲固抱也。 【註】牙讀如訝,謂輪輮也。 【疏】訝,迎也──此車牙亦輮之,使兩頭相迎,故讀從之。 音 又,《唐韻正》:古音吾。 《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 義 又,《唐韻正》與虞、吾𡘋通。 《詩・召南》:吁嗟乎騶虞。 《山海經》《墨子》𡘋作騶吾,《前漢・東方朔傳》作騶牙。 音 又,叶五紅切。 《詩・小雅》: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音 又,叶音峨。晉京洛童謠:遙望晉國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