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駘 |
释义 | 駘37067![]() 音 《唐韻》:徒哀切; 《集韻》《韻會》《正韻》:堂來切,𡘋音臺。 《玉篇》:駑馬銜脫也。 崔寔《政論》:馬駘其銜。 義 又,駘蕩,曠遠也。 音 又,地名。 《左傳・昭九年》: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 【註】:駘在始平武功縣。 又,〈哀六年〉:遷孺子於駘。 【註】駘,齊邑。 【釋文】他才反。又,徒來反。 義 又,神名。 《韻會》:金天氏子曰晞,生允格、臺駘。 又,人名。 《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王駘。 音 又,《五音集韻》:土來切,音胎──義同。 音 又,《廣韻》:徒亥切; 《集韻》《正韻》:蕩亥切,𡘋音待。 《玉篇》:駘蕩,廣大意。 義 又,《正字通》:春色舒放曰駘蕩。 義 又,《廣韻》:疲也、鈍也。 義 又,《類篇》:駘騱,馬不進也。 音 又,《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 【音義】駘音殆。李云「哀駘,𨢄貌;它,其名也」。 義 又,與跆同。 《史記・天官書》兵相駘籍,《前漢書》作跆。 卷別:考證・亥集上愛日堂藏本:第 860 頁,第 1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80 頁,第 13 字 【考證】① 《左傳・昭九年》駘芮岐畢。謹照原文,「駘」上增「魏」字。② 《哀六年》遷儒子於駘。謹照原文,「儒子」改「孺子」。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